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网络资料及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请知悉。
那一天,毛主席走上舞台,看着袁世海,语气半真半假地问:“你这鸠山,咋演得这么像?跟谁学的?”这一问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愣住了。
这不仅仅是一句调侃,而是对演员技艺的高度认可。然而,毛主席话语中的深意远不止此。
要知道,一个反派角色,能够让毛主席停下脚步、主动搭话,这可不是演技的表面功夫,而是真正把角色的精髓演得惟妙惟肖。
回想起当初,袁世海接下这个角色时,心中充满了犹豫。他坦言:“演鬼子,演不好观众肯定会骂我。”那个年代,舞台上正邪角色的影响力巨大,一旦被观众认定,你就注定了今后的演艺道路。坏人一旦演砸了,就会成为演员的“烙印”,难以摆脱。
袁世海一度心生退意,但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角色。不是因为他毫无畏惧,而是因为他找到了演绎这个角色的独特方法。他没有凭空想象,而是通过查阅资料,从溥仪的《我的前半生》里发现了一个名为土肥原的日本特务头子。他戴着眼镜,笑容温和,但眼中却透露着狠毒。袁世海从这个人物身上汲取灵感,仔细琢磨土肥原的神态、语气、走路的方式,最终逐步拼凑出一个全新的“鸠山”。
展开剩余81%袁世海并没有遵循传统反派的刻板形象,而是将人性中最冷酷、最细腻的一面搬上了舞台。他的表演言辞寡淡、动作精炼,然而每当开口,台下寂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见。
再说说这部戏的创作,绝非简单的脑袋一拍就出来的。1963年,导演阿甲受林默涵邀请,进入办公室,桌上放着一叠剧本。林默涵说:“领导建议把这个《红灯记》改成京剧,你看能不能行?”这不是一个提议,而是一个任务。
阿甲翻开剧本,看了几页后就已经心中有数。这并非是简单地换换形式、调整唱腔,而是要赋予传统戏曲一种现代的灵魂,改动的可不仅是表面形式,骨子里的结构才是关键。
阿甲毫不犹豫地拆解了沪剧的原作,重组剧情,并邀请了编剧陶君起和一些老演员召开讨论会。他不怕争论,反而害怕没有意见,因为他知道,如果想让这出戏立得住,必须抓住一个核心——那不是单纯的家国情仇,而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信念:如何将革命的信仰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。
李玉和、李奶奶和李铁梅,这三个角色所代表的,不仅是亲情,更是革命信仰的具象化。阿甲不仅仅是在写戏,而是在刻画人的骨气与决心。
他改动了一个细节:原剧本中,李玉和告别母亲时写着“饮尽酒”。阿甲不满意,他要求演员站在舞台中央,双手捧碗,缓缓转身面向观众,举起酒碗一饮而尽。这个动作虽然简单,却充满力量,仿佛在展示决心、出征的仪式感,整个舞台都在这一动作中凝固了情感。
另一边,刘长瑜接到李铁梅的角色时,也面临了不少挑战。她特意去上海观看了沪剧版的演出,并注意到了一个细节:李铁梅听奶奶讲完故事后,边唱边拧亮油灯。这个细节恰到好处,点燃油灯的瞬间,舞台由暗转亮,象征着觉醒、希望和传承。
刘长瑜将这一细节保留下来,并加入了自己的演绎,她不仅演出了一个懂事的孩子,更是一个正在觉醒的革命者。剧组的排练异常艰苦,每天加班至深夜,演员们嗓子哑了也继续用盐水漱口唱戏。阿甲常常在半夜里爬起来修改剧本,调整一个动作、微调一个节奏,他坚信:“戏不能仅仅靠喊口号,必须依靠人物的力量支撑起来。”
正是这些细节,让这部戏充满了生命力。比如,在李奶奶和铁梅的对话中,原剧本写得平淡,阿甲加入了回忆的段落,揭示了他们并非天然的亲人,而是战乱中的“拼凑”家人。那个年代,多少人失去了亲人,多少家庭是由各种离散的亲情构成,但这些感情却比血缘更为深厚、更为真切。
这部戏在排练完成后,第一场演出在北京举行。毛主席亲自前往观看演出。当戏演完,他上台与演员们握手,看到袁世海还未开口,脸上便带着微笑。他那句“这鸠山怎么演成这样?”听起来像是玩笑话,实则蕴含了三重深意:一是演员演得入木三分,二是敌人形象栩栩如生,三是这部戏已经取得了成功。
《红灯记》后来成为样板戏之一,成为那个年代的经典之作。它并不是依靠大场面、过分煽情的方式来打动观众,而是通过每一招每一式、每一段唱腔,深刻演绎了那个时代的信仰、坚持与牺牲。
至于那场鸠山的宴会戏,袁世海的表演无疑是克制的。他没有大声吼叫,而是通过眼神、微妙的气场来传递角色的情感。李玉和坐在对面,两人目光交锋,台词虽不多,却让观众的心跳随着紧张的氛围而加速。鸠山的话表面客气,实则每一句话都在试探,而李玉和每一次的回答都充满了挑战。最后,鸠山失败,李玉和宁死不屈。这场戏没有血腥的打斗,却是整部戏情感最为紧绷的地方。
随着演出的不断增加,剧组开始了全国巡演,场场爆满。袁世海也因为“鸠山”这一角色,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演员。即使以后再演其他角色,观众依然会说:“这是演鸠山的那个。”袁世海并没有抱怨,他反而感慨:“观众记住你,是因为你曾经把一个角色演活了。”
在阿甲去世之前,别人问他最满意的作品时,他没有提及其他,而是坚定地说:“《红灯记》。”他认为:“这部戏,是我们那个年代的骨头。”
参考资料:
《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》 中央文献出版社
《我的前半生》 溥仪著
《样板戏的诞生与演变》 中国戏曲学院资料室
《阿甲传》 中国戏剧出版社
(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图片及描述皆为参考资料,非时政新闻报道。文章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导向。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。)
发布于:山东省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