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背景
2025年以来,国产创新药对外大量授权引发市场高度关注,并催化了板块股价的大幅度上涨。但市场对于后市的走向、以及相应的投资策略仍有疑问,本研究将聚焦在这个问题,通过对过往经典授权案例的分析,尝试回答创新药后授权时代的关键问题:实现授权之后,创新药股票会表现如何?在后授权时代应当采取何种投资策略?
核心观点
通过对历史上一系列经典创新药交易案例的深度复盘,以及对rNPV和峰值PS估值的逆向验证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键结论:
(1)对于创新药授权卖家而言,实现授权并非价值兑现的终点,而是或跃在渊的转折点;
(2)对于创新药授权买家(此处指MNC)而言,大多数引进产品不会产生大单品决定作用,而是庞大资产布局的其中一环;
(3)创新药BD交易是一种不平衡交易,其过往节律与美元潮汐密切相关;
(4)创新药最终的实际销售峰值与初始预期有着巨大的离散度,兑现是例外,意外才是常态;
(5)rNPV或峰值PS估值反映的本质上不是远期销售结局,而是当期市场情绪。
基于以上核心关键结论,参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.希勒的叙事经济学观点(即叙事不仅仅是资产投资的附属物,叙事本身就是价格的推动因素),我们提出了“估值温度计”的思路对创新药估值体系进行补充,即宏观定底色、行业有情绪、个股看强度,从静态、主观的未来参数转向动态、客观的市场温度,并推导出对创新药投资的择时策略:
右侧方案:当估值温度计呈现高温状态时(常表现为宏观的宽松流动性通道、行业叙事抬头),个股的利好将会即时转化为估值的提振;
左侧方案:当估值温度计呈现低温状态时(常表现为宏观的流动性紧缩或不敏感、行业叙事平淡或陈旧),个股的利好往往不能即时体现为股价提振,但却实实在在转化为企业发展势能,在下一次升温时高效转化为估值提振的动能。
风险提示:美债与美国财政危机、美元贬值、特朗普医改政策、关税等国际冲突升级、资产定价基准调整。
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