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3日,《泰晤士报》发表了一篇文章,称在俄乌战争中,没有哪款武器像FPV无人机那样,能够如此迅速地改变整个战场格局。这种评价几乎得到了各方媒体的一致认可。然而,与此同时,部分在战场上亲身参与过的北约雇佣兵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。
一位曾在俄乌战场上担任FPV无人机操作员的北约雇佣兵,在退役后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,FPV无人机并非外界所宣称的万能武器。尽管看上去它似乎无所不能,但实际上,“无所不能”的说法不过是媒体和军事爱好者的夸大之辞。他进一步表示,尽管FPV无人机在战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,但这种设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。随着这段采访流出,许多人开始担心,正在大量引入FPV无人机的中国军队,会不会因过于依赖这种武器而陷入误区。然而,实际上,过于担心这种情况显得有些杞人忧天,因为中国军队早就具备了先见之明。
展开剩余79%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“明星”武器无疑是无人机,尤其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(FPV)的无人机。FPV无人机依靠人工操控,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战场图像,并将画面迅速传送至操控者的视野中,带来极具沉浸感的操作体验。它的机动性极强,功能也十分多样化。许多人初次体验时,甚至觉得它像是在玩游戏时点射敌人、轻松大杀四方。这也不难理解,乌克兰第93机械化旅的一名中尉斯坦尼斯拉夫曾在采访中表示:“在FPV的攻击下,前线五公里内的所有敌方车辆几乎无法逃脱,十公里内的目标也会面临致命威胁,甚至九死一生。”他还提到,FPV无人机甚至能够打击远在后方15公里、20公里的敌方目标,显示出其强大的打击范围。
《泰晤士报》还指出,到了2024年,FPV无人机已经成为战场上的主导武器,而2025年,随着光纤FPV无人机的横空出世,战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这种新型无人机与传统FPV相似,可以携带武器发动攻击,但其抗干扰能力大幅增强,难以被电子战干扰,也更难被反无人机技术所拦截,作战能力显著提高。虽然英国媒体报道,光纤FPV无人机最初由俄罗斯引入战场,但据传乌克兰方面也已开始大量使用这种新型装备,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
然而,尽管FPV无人机的表现令人瞩目,但它的实际应用并非没有困难。曾在俄乌前线服役六个月的北约雇佣兵透露,尽管有报告称FPV无人机在战场上造成了至少60%到70%的伤亡,其命中率远超传统武器,但这种数据往往是有水分的。在战斗中,俄军和乌军通常只公布那些成功打击的画面,以此鼓舞士气,而忽略了许多失败的案例。这导致FPV无人机给人留下了“百发百中”的神话印象。然而,实际情况是,FPV无人机在战场上面临很多挑战。例如,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因素,或者敌方的电磁干扰,都可能影响无人机的稳定性。在这些情况下,部队可能会损失一半的FPV无人机。此外,由于续航时间有限,FPV无人机很难长时间执行侦察或持续打击任务,许多装备甚至无法正常使用。根据这位退役雇佣兵的说法,乌军中约有25%的FPV无人机无法正常运行。如果能成功击中目标的无人机比例达到10%,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。
虽然这番话给许多人带来了警示,尤其是那些正在学习俄乌经验并大量装备FPV无人机的中国军队,但其实这些担忧并不必要。中国军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,FPV无人机在中国的使用逻辑与俄乌战场完全不同。在俄乌战争中,FPV无人机能够迅速崭露头角,是因为两方军队普遍面临弹药不足、火力匮乏等问题。此时,FPV无人机凭借其高机动性和精确打击能力,恰好弥补了传统武器系统的不足,成为低成本、高效能的火力替代品。
然而,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,军火生产能力强大,根本不需要依赖这种低成本武器来填补火力空缺。FPV无人机在中国军队中,更多的是作为高精尖武器的辅助设备。俄乌战场上,由于武器开支巨大,FPV无人机设计上注重成本控制,导致其性能并不突出,因此使用时往往依赖数量的优势,用低成本的FPV进行广泛覆盖。而在中国,强大的工业基础不仅能够保证成本效益,还能在性能上进行增强,使FPV无人机从“低效盲盒”变为“精准利刃”。
此外,中国在网络电战领域的发展远超俄乌两国,凭借强大的网络技术和电子战能力,中国完全有能力提升FPV无人机的作战水平。中国可以通过无人机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,将FPV无人机纳入到全面的作战体系中,与其他武器装备形成协同作战,极大增强其战斗力。
尽管如此,俄乌战场上的经验对中国军队依然有借鉴意义。乌克兰利用FPV精准摧毁俄罗斯战略轰炸机,俄罗斯则用FPV进攻基辅,光纤FPV无人机的低成本高效能,战术和反无人机技术的博弈等,都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随着这些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,中国的FPV无人机势必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